金钱:图腾与禁忌
的确,人们可以通过支付与市场上一般等价物相关的固定价格来获得一件物品,但不能在同一笔交易中以同样的方式获得该物品的享乐。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我们认为通过交换价值而得到的东西的享乐价值。而正是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这种非对等性中,在这个象征性操作的剩余中,不仅建立了主体幻想中客体的享乐价值,而且还建立了金钱作为能指的分析性用途—— “所有意义(signification)中最具毁灭性的能指”[1]——以及它作为客体(物品)本身的用途。
因此,有必要从已经在一个“全部”中建立起来的同一性们之间的等价逻辑转变为一种“非全部”的逻辑,在这个非全部的逻辑里,没有等於无。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我们领域的先驱, Pierre Martin的作品,Argent et psychanalysis, 在该书中我们尤其要读的是:
“因为在商品流通和交换中,如果存在‘等价’问题,则在接受了这一假设之后,该术语才排除了任何‘同一性’问题。这种排除是主体的排除,暗示着欲望的排除。另一方面,在分析经验中,没有等於无,没有一个‘物’等同于另一物,‘一’与’一‘不同,没有绝对同一性的能指,也没有主体的能指。”[6]
[3] Lacan J., « La direction de la cure et les principes de son pouvoir », Écrits, op. cit., p. 630.
[4] 同上
[5] Lacan J., Le Séminaire, livre XX, Encore, op. cit., p. 89.
[6] Martin P., Argent et psychanalyse, Paris, Navarin, 1984, p. 26-27.
在通过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引入的“一”的要求与享乐的价值总是以不可简化的方式呈现的无限性的要求中,我们可以遇到相同的分离。更重要的是,遵循拉康从享乐领域得出的逻辑,如果没有女性的、非阳具的享乐的“非全部”,就没有什么能支撑起由一般等价物引入的这一“全部”:“如果女人不是“非全部”,如果在她的身体里,她不是作为有性别的“非全部”,那么所有这一切(‘一’的功能)都不会成立。”[9]换句话说,金钱在现实中发挥的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只在女性享乐使“非全部”在这个现实中作为大他者存在时才能维持。
这就是人类学以“新娘的价格[10]”为例,在一个关于金钱起源的神话中能够着手的内容。人们可以理解这个神话的含义,例如,在 Horst Kurnitzky[11] 的经典作品[12]中,总是穿插着精神分析的相关引用。这是一个神话,就像俄狄浦斯的神话一样,它试图赋予那些不能被象征为享乐之物以形式,这里,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功能。金钱的来源总是构成一种牺牲(祭品)且涉及客体的失去,如遵照亲属的法则,为了可以接近一位女性而付出的报酬。“彩礼,交换价值的前身,在人类繁衍的最古老的时代,就已经体现与社会媒介的自然关系中。……在史前,很可能不是直接关于新娘的价格的牺牲,而是关于埋葬和献给死者的仪式的牺牲(祭品)。但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也遇到了祭祀的功能,这与新娘的价格所表达的自然关系相同。新娘的价格,作为牺牲,表示放弃乱伦,放弃与母亲、姐妹或女儿的性交往——因此放弃规则外的性交往——同时促进了对形成社会环境的外部自然的驱动力的升华。[13]”因此,金钱功能的起源将以在亲属关系中交换的女性的力比多关系要求的牺牲为起点。这就是“金钱的冲动结构”的原因,这是一种建立在牺牲之上的结构,与礼物相反。[14]
这个概念可能有一点偏移——但它在视角打开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这是通常在金钱与力比多关系中发现的肛门意义。这也是一个机会来回顾金钱在分析中的功能,超越由阳具功能组建的象征性等式,并从“非全部”逻辑的角度考虑这一功能。这个观点也可以应用于另一个重要的经典主题——“分析设置”,其中拉康的取向引入了一些根本的差异,特别是关于时间的运用。
[8] 这些术语取自讨论班《Encore》第一章:“这很奇怪,也很令人着迷,可以这样说——正如巴门尼德已离奇地让我们预见到的那样,这个“一”的要求,它出自大他者。“存有”就是在那儿,是无限的要求。“ Lacan J., Le Séminaire, livre XX, Encore, op. cit., p. 15
[9] 同上
[10] 在人类学中,新娘的价格是在婚礼之际送给新娘家人的礼物。在祖鲁语中称为Lobola,它与直接送给妻子本人的礼物不同。—https://fr.wikipedia.org/wiki/Prix_de_la_fiancée.——译者注
[11] Horst Kurnitzky(1938 年 8 月 23 日生于柏林;2021 年 3 月 5 日逝于柏林),德国哲学家、宗教学者和建筑师,曾在墨西哥和柏林担任自由作家。——wiki, https://de.wikipedia.org/wiki/Horst_Kurnitzky.
[12] 参见. Kurnitzky H., Triebstruktur des Geldes. Ein Beitrag zur Theorie der Weiblichkeit, Berlin, Verlag Klaus Wagenbach, 1974.
[13] 同上
[14] 我们的同事格尔曼·加西亚(Germán García)也在他的文章“Sobre dinero,mujeres y análisis”(关于金钱、女性和分析)中指出:“霍斯特·库尔尼茨基(Horst Kurnitzky)的版本与马塞尔·毛斯(Marcel Mauss)的版本不同:这不是一种礼物的经济,而是一种牺牲的经济”。这篇文章发表在2013年8月12日的阿根廷日报“Página”上。然而应该指出的是,总是可以发现其中一个是颠倒的。
[16] 在巴塞罗那,与其他地方一样,已经创建了“时间银行”,在这种银行中,被量化的时间被提议作为客户交易的一般等价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支票”,可以与另一个客户的时间兑换,例如水管工的时间与牙医的时间。这意味着将劳动力转化为时间单位的标准化令人怀疑。银行的管理反过来涉及与客户交换的时间单位价值。相对成功的控制并不排除其对会计式的“一”的权力的服从。
- 首先是金钱作为在转移中设限的能指的功能。当爱的要求遵循超我命令的逻辑——总是拥有“再多一点”或做地“再多一点”[17],这就是对爱的要求的限制。此外,这是我们能够从 CPCT[18] 的经验中吸取的教训之一,金钱变量已经从分析设置中移除。J-A·米勒以如下方式指出了这一点:“但是,正如拉康曾经说过的那样,金钱不仅仅是旨在满足当事人及其家人的需要的金钱;它仍然是一种具有扼杀一切意义的元素,它本身就起到了限制作用。我刚才所说的一切,这次显然不是与金钱的获取有关,而是与金钱消失所带来的深渊有关,我们不知道如何摆脱对获得金钱的要求的无限呼唤。”[19] 事实上,金钱作为一种能毁灭所有意义的能指的力量,在这里等同于时间经验中另一个主人能指的力量,该主人能指就是死亡,其与支配所有意义的阳具能指是相反的。在这个意义上,金钱和时间一样,具有限制对超我及其命令的要求和享乐的功能。这个限制的消失所带来的深渊显示了金钱与各种冲动的边缘(口腔、肛门以及有关声音和目光的)的紧密联系。我们说,金钱的这一功能,就像转移中的逻辑时间一样,在象征对享乐的想象与实在形成的限制内发挥出来。
- 金钱还具有作为礼物和祭品(牺牲)的客体的功能。在分析中,我们以牺牲、享乐的失去为代价,为知识的馈赠付费。但是,只有通过享受这知识的练习,才能获得这知识。此处与将金钱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礼物有关,拉康在弗洛伊德的《狼人》案例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一功能,当弗洛伊德为了分析话语的前进而决定资助这个主体时,这一功能恰好被颠倒了。应该强调的是,在主体和分析家之间所发生的是言说礼物的登记:“金钱这一礼物不是纯粹而简单的报酬——“酬金(honoraires)”一词在证明了这一点。”[20] 为了确保大他者不会交换,大他者将继续给予照顾,人们赠与大他者礼物作为这言说的担保,拉康提议将此与把客体神圣化的原始人的表现确切地进行比较。金钱作为礼物客体的“名誉(honoraire)”功能在这里代替了爱的大他者的不可能的保证。
- 最后,金钱的功能是作为非等价的记号,正如“无关系(non-rapport)”和“非全部”的记号。并非每个客体都进入一般等价物的等式,无论是阳具、金钱还是作为记账单位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将时间-金钱框架从分析经验中经典设置的固定性中分离是不够的,正如我们在前两点中所指出的,仍然有必要确定转移中的逻辑时间与礼物逻辑的联系。于是金钱本身进入分析的转移回路,不是作为可被简化为阳具能指功能的“一般等价物”,而是作为一种剩余享乐的客体,取代了“无性别关系(non-rapport sexuel)”。这里有一个无法计算且一直没有被偿还之物,不是作为一个不可能偿还的债务的记号,而是作为一个逻辑上的不可能性的记号。通过分析的这一方面,我们发现了金钱与实在之间的联系。也正是在这一面上,我们可以证明时间与金钱之间没有任何可能的等价性。并非是“时间不是金钱”而是“金钱不是时间”。◎
[18] Le Centre psychanalytique de consultation et traitement,精神分析咨询与治疗中心。——译者注
[19] Miller J.-A., « L’orientation lacanienne. Choses de finesse en psychanalyse », enseignement prononcé dans le cadre du département de psychanalyse de l’université Paris VIII, leçon du 12 novembre 2008, inédit.
[20] Lacan J., « L’homme aux loups », Séminaire inédit (1952-1953).